美术资讯 真实、正向、传递价值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美术资讯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日期:2019-8-31 10:57:59 / 人气:0

牢记美育初心使命,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四川省教育厅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辟论述,唯有入脑入心、对标对表、育人育魂,不断提升美育地位、做好美育工作。

一、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恪守大道之行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全课程、全过程、全融入、全氛围、全平台培育践行价值观的工作机制,把育人活动落细落小落实,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宿舍社团等学习生活空间。

二、把握时代特征,融合地域人文传递大美之艺

一是彰显特色凸显地域之美。强化巴蜀地域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引导剪纸、年画、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美育精品课程。二是创新实践熏陶个人之美。创新艺术素质测评方式,变“威严考试”为“快乐展示”,创新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并全国推广,促进美育和劳育有机结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三是服务人民丰富生活之美。持续10年开展“送文艺”进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文化艺术精准扶贫。

三、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五育并举彰显大爱之心

一是转变育人观念突出美育地位。将美育熏陶作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五育”,落实美育在教育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建强美育师资保障工作力量。做大增量,近5年累计新增艺术教师1.5万余人;优化存量,每年组织美育教师培训逾9万人次;保障储量,有序增加高校艺术教育类专业招生人数。三是搭建活动载体引领全面发展。精心组织每三年一届的全省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常态开展每年一届的大学生戏剧季、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演出活动。

四、弘扬中华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筑牢大国之魂

一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党内先进文化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阐述中国历史、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用政治铸魂、用思想育人。二是促进文化繁荣提振文化自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线,围绕庆祝第35个教师节主题,明确描画家乡、礼赞祖国、歌颂成就等艺术创作主题,开展“最美教师、荣耀四川”主题活动,凝练美育资源、弘扬尊师传统、厚植爱国情怀,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深挖校史资源、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课堂。以江姐、赵一曼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又唱红梅赞》《江姐在川大》等剧目获得广泛好评。

用音乐传递立德树人价值理念和美育精神

中央音乐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为艺术院校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一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并积极付诸实践。

一、用音乐讲党课,用党史讲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创“音乐党课”,以红色经典音乐会引领学校和社会美育风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创新艺术院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精心打造“立德树人 美育启智”大师公开课系列专题音乐会品牌,由院长俞峰指挥交响乐团、合唱团,采取边讲边演的方式,生动演绎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用音乐传递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和中华美育精神。目前,该品牌不断丰富完善,辐射校园内外。

2018年下半年,受中宣部委托,中央音乐学院为“学习强国”推出10期音乐党课。通过现场讲解、演奏、演唱、采访作曲家、回顾历史画面等方式,用音乐讲述党史国史,受到热烈欢迎。

二、用经典音乐铸魂,传播美育精神

一是举办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今年是诞生于延安的《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音乐节涵盖交响乐、大师班、公开课、进校园等28场系列活动。开幕式现场,由当年的合唱队员百岁老人、中央音乐学院和鲁艺师生近500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感人至深。

二是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依托中央音乐学院表演艺术中心交响乐团,以“立德树人 美育启智”为品牌,每年两季在全国8个省的高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专题音乐会,对广大学生进行音乐普及教育,用高雅音乐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受到各地师生的热烈欢迎。

三是把美育的种子带向老少边穷地区。今年5月以来,学院组织师生赴延安,送去各种音乐会和大师班。今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精准扶贫山西吕梁,为该地义务培训300名音乐教师。今年暑假,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系列大师班课程。此外,在临潼、川西凉山、浙西等地区都有学院师生播撒美育的种子。

三、致力教书育人,创作时代精品

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将每年的8月31日和9月1日固定为全校教师“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主题教育日,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主体责任,树立“课比天大”“以生为本”理念,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起为国育才的信念,努力教书育人。

一年来,学院为全国各地创作了《周恩来》《拉贝日记》《敦煌》等大量作品。每年在纽约举办“中央音乐学院当代作曲家新作品音乐会”,展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当代音乐艺术。

坚持立德树人,以美涵育一流人才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立足学校“兴学强国”的文化土壤,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美育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工作机制。学校成立工作研究组,制定《天津大学美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美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落实保障措施。将美育纳入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每年划拨经费350余万元保障美育工作的实施,建设公共音乐教室、艺术长廊、共享空间60余个,美育场馆7个。

二、深化教学改革,整合美育教学力量

丰富优质美育课程。开设美育公选课30门,近两年与新工科建设密切结合,新建15门美育通识课。此外,发挥课外实践课程的补充作用。近年来,开设114门课外实践美育课程,包括中国书画、诗文导读、电影赏析、演讲口才等。

配齐配强美育教师。重新统筹校内师资,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配备专职美育教师13位,兼职美育教师81位,聘任具有研究与指导能力的师生、校友担任兼职教研员和美育导师。

三、增强艺术普及,发挥美育浸润作用

拓宽美育实践平台。学校大力支持北洋艺术团建设。为了扩大艺术普及,建设20多个院级艺术团,每年开展全校合唱节。此外,搭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艺术进书院等实践平台。同时,用艺术服务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创作艺术作品、培训音乐教师、组建乐队等。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天津大学以建设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契机,依托基地开设12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年画工作坊、古琴社等传统文化社团。聘请15位非遗传承人担任顾问,与100余位艺术家结对子,举办民间文化进支部等活动。

精心实施艺术创作。组织原创话剧《侯德榜》《醒世惊雷》,组织原创音乐会纪念革命先烈张太雷诞辰120周年,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洗礼。创作了一批体现大学精神的作品,比如《向先贤致敬》《七星灯火》,创作了一批体现传统文化的作品,比如《如梦令》《三弄》,并通过国际交流,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气派。

四、深挖美育内涵,培养一流人才

促进美育与各育的协调融合。高等学校的美育要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相适应,我们根据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建设目标,以学校现有人文艺术类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和研究中。

在习惯养成中提高审美素养。建立书院“美育沁润机制”,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欣赏高雅、阅读经典,举办班班唱、班班诵等全员参与的美育活动,促进学生审美培养和情感陶养。

鼓励创造美好生活。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追求美、创造美。举办“好作业好笔记”展览,手写出印刷体般的作业,使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弘扬了学术的严谨。组织创建美丽宿舍,生活环境变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肩负起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使命

中央美术学院

一年来,我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担当引导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历史责任,肩负起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和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神圣使命。

一、深入研究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学校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目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家重要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出版专著。

二、把美育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学科体系,编辑“中央美术学院教材大系”,系统提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标准,牢牢把握中国在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发挥我校作为美术创作国家队的引领作用,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新时代美育的丰富内容。在学术研究上重视美育,着眼书写中国和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学术研究战略。在服务社会上彰显美育,围绕美丽中国建设,从美好城市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艺术作品的公共展示到衣食住行的生活设计,都自觉承担起美的传播和美的服务。在文化传承上弘扬美育,加强对中华美育精神的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

三、在服务城乡建设与民众生产生活中推动美育工作

学校党委把组织重大艺术创作、打磨时代经典作为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使命担当,整合我校艺术创作力量,组织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创作活动。派出多个师生团队深入城镇社区开展环境美化和艺术普及活动,深入农村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深入青少年之中开展艺术启蒙和教育活动等,全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城乡建设、服务人民生活改善,在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美育建设中切实发挥独特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戏剧影视人才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为指引,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扎实推进美育工作开展。

一、传承红色基因,聚力培根铸魂

秉承发源于延安鲁艺的深厚红色基因,学院弘扬鲁艺精神,树立“大责任观”,扎根中国大地,秉持“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求真、创造、至美”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为先、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大质量观”,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爱戏剧、爱电影的“大爱”精神。

二、建设一流学科,聚焦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内涵式发展,以建设世界一流“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为抓手,按照“大戏剧”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院坚持以本为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保障教学质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戏剧影视专门人才。学院注重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办学资源,成立了戏剧教育系,以本科教育为基础,设置戏剧教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将“戏剧”与“教育”相结合、“创作”和“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以期为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培养戏剧教育师资力量。

三、立足专业特色,聚神改革创新

学院以特色立足,谋专业发展,探索专业教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一是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解读戏剧。二是大力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加强原创剧目的创作和经典传统剧目的编排。三是努力打造美育研究高地,发起成立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立美育研究与传播中心,以剧目创作为抓手,深入研究戏剧美育的规律和特点,为美育教学提供支撑。四是积极加强美育协同创新,举办类型多样的戏剧教育研讨会和剧院团大师培训班,广泛邀请大中小学及社会机构的戏剧教育学者、教师和从业者参与,探索实践各类协同创新模式。

四、整合优势资源,聚势服务社会

助力北京市中小学美育改革发展,积极承担北京市美育“高参小”“高参高”任务,积极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戏剧教师”培训项目,全方位参与对口中小学戏剧类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和社团文化建设。推动北京高校戏剧艺术的传播与普及,举办“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组织和鼓励学生广泛进行社会实践,举办多种形式的戏剧艺术普及讲座和公益演出。

把以美育人融入高素质师资培养全程

东北师范大学

一年来,东北师范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坚守师范特质,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构建“大美育”格局,努力把以美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融入高素质师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以课程建设为突破,面向全校师范专业普及美育

东北师大利用学科门类多的优势,修订培养计划,不断完善“以美育课程为主体、专业课程与美育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师范生加强美育工作。

构建逐步递进的美育体验课程,充分体现过程的教育。东北师大将美育课程教学分为3个层次,即:知识传递与交流、作品分析与阐释、作品创作与体验。

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元素,充分体现融合的教育。在全校开设100余门美育选修课,规定每名学生必须修满2学分美育课程,实现师范生全覆盖。学校还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美育元素,将美育体现在各学科、各门类课程中。

二、以强化实践为关键,着力抓好艺术师范专业教育

提升艺术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和专业技能,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强化基础教育实践。东北师大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按照“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让艺术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有效培养了学生将艺术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的能力。

强化专业技能实践。我校通过组织艺术师范专业学生参加地方文化建设项目、专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学校艺术师范专业学生先后参与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主题展、长春地铁站装饰设计等公共艺术项目,师生创作的舞蹈《进城》走进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原创大型舞剧《浮生》等作品受邀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演出。

三、以服务社会为途径,构建内合外联的美育机制

美育工作既要整合校内各方力量,又需要搭建开放的平台,与社会开展广泛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整合校内资源。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整体推进”的美育工作思路,制订任务实施分解表,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相关学院、美育研究中心和附属学校的工作职责,构建了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的美育工作机制。

协同校外力量。2019年,东北师大作为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联合晋中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所高校,发起组建了高校美育联盟,分别对接吉林、山西5所中小学校。该联盟成立以来,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校际协调,将美育实践与学生的实习见习、支教服务和教师技能提升训练有机结合,协同进行艺术传承基地建设、美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舞蹈、合唱、戏剧、礼仪等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

以美育人、培根铸魂,勇担美育工作新使命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动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美铸魂,书写美育与思政融合新篇章

用艺术思政点燃学生爱国之情。坚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美育课程的思政元素,用艺术思政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鼓励师生艺术创作,用朋辈的力量感召青年筑牢思想基础。

用苏大故事激发学生报国之志。深入挖掘百年历史精华,通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好“新时代苏大故事”,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文艺活动谱写学生青春之歌。连续9年举办新生美育第一课——“梦想开始的地方”迎新生文艺演出,融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于一体。观赏人次6万多,新生覆盖率100%。

二、以美固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

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工作坊建设带动江南丝竹基地建设,形成“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即每周一次社团训练、每月一次研讨沙龙、每季度一次“名家大讲堂”讲座、每年一次校园专场演出和每年一次交流演出。

挖掘好地方传统文化。苏大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研究机构建设,成立“江南丝竹创作与研究中心”“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苏大东吴艺术团曾出访美国、奥地利、柬埔寨、韩国等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美育课程教学育人。苏大共开设美育课程120门,包括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四大模块。“戏曲与评弹鉴赏”课程已开设16年,每年邀请20余位梅花奖、牡丹奖等戏曲界顶尖奖项得主走进课堂,担任客座教授。

美育活动实践育人。打造炫舞之星等校级活动,以点带面,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依托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30余所大中小学举办了32场各类文艺活动,与3万余名学生分享艺术成果。

美育志愿服务育人。苏大探索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新途径,打造“东吴艺工联盟”美育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学生自愿参与,让学生成为美育工作的反哺者。通过“春雨”艺术课堂,向苏州市中小学提供美育公益服务,引领文化风尚。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31日第4版